课程编制说明
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称《意见》),着力建构劳动教育校本体系,进一步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编制本课程。
二、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精神。要注意劳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区别,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要防止只谈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的融合而忽略劳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四、劳动教育的目标包含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和品质。根据《意见》要求,清单中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体现了递进性。
五、《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而在实践中,三个方面存在彼此之间的渗透情况,要避免把三个方面绝对区别开来,要根据学段特点,在全面关注三个方面劳动的同时有所侧重。
六、《意见》指出,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兼顾劳动的新形态和传统形态。特别要注意的是,仍然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兼顾劳动的新形态。在劳动项目的设计上,各班要根据学生情况、硬件条件,考虑项目的普适性。清单中的特色项目,由班级结合实际,适当设置新形态的劳动教育项目或特色项目。
七、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坚持“劳动必修课+课外劳动”相结合。清单中提出的实施场景建议,目的是让各班以此为参照对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场地做出明确规定。
八、本清单坚持了普适性、指导性、递进性、特色化原则,对每个具体的劳动项目给出了引导性语句和项目例举。各班应按照清单给出的引导性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具体的劳动项目进行丰富、细化。为进一步增强劳动清单的针对性,各班还可以制定小组和个人劳动清单(或计划)。
九、各班可以尝试制定劳动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明确每个学生应当达成的最低能力标准,探索劳动教育的评价方法。
十、各班每学年要集中安排一周时间,设立劳动周。劳动周主要以实施集体性的体力劳动为主、辅以劳动实践基地课程和劳动文化活动。
十一、各班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树立劳动安全意识,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对相关劳动项目要提前进行安全评估,制定相关安全预案,加强劳动过程指导,常态化开展好学生劳动安全教育。
十二、各班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写实性记录为主,成立评价领导小组,明确评价工作职责,健全工作程序和制度,对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鼓励以班科教师团队为评价的基本网格,实施好学生劳动素养(观念、品质、精神、技能和习惯)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