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书院教研简讯】2015年全国初中课改典型经验交流会学习汇报

 二维码 5
作者:刘堂海

石家庄精英中学课改现场会暨2015年全国初中课改典型经验交流会

中国教育教育协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

会议概况

     

101617日,全国中学课改现场会在石家庄精英学校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石家庄精英中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24个省市,近千余名教育界专家、领导,知名学校校长、优秀教师汇聚精中,围绕着聚焦高效课堂、求解课改困惑、建设优质学校等议题,共享课改成果。

    16日上午举行的课改大会开幕式上,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胜利、中国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韩立福博士、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报首席记者陈中原、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祝启程、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曾超敏、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忠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书院副院长赵国忠、石家庄精英中学李金池校长等领导出席。李胜利厅长对本次课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祝愿此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期间,七大名校分别作了课堂模式的介绍。并进行了高效教学课堂活动的展演。

课改宣言

相约课改   相约未来

——初中课改石家庄宣言

      国家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课改的目标还没真正落地,整体性的课堂变革还没有真正发生,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课改已进入了深水区,我们需要重新出发并深层次去思考和规划我们的课改,努力寻求课改的新突破。为此,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愿与全国初中学校相约课改,相约创新,相约未来,共同破解初中教育的发展困惑,共同打造高品质的初中教育生态,共同求解初中教育的独立价值,共同开启中国初中教育的美好未来:       

一、坚持立德树人,重构初中教育价值目标。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与价值追求。初中教育应从人性出发,把发现人、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最终使人成为人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目前,初中教育被应试捆绑,形成了以分数、升学为导向的育人模式。我们必须从民族生存和学生未来发展出发,重构初中教育的价值目标,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初中育人模式,其核心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正确人生观的基础,打好良好道德行为基础,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打好适应社会的基础。

二、变革课堂,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只有课堂改变,教育才会改变;只有课堂优秀,学生才会卓越;只有课堂创新,学生才能创造。当前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知本”向“人本”、“能本”转变。一方面课堂教学要坚持价值立意,要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另一方面要努力形成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新形态。二是从“师本”向“学本”转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的主人、发展的主人。三是从“教本”向“学本”转变,让课堂成为学堂,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重构课程,建立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一个学校的产品,也是一个学校的育人方案,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必须坚持课程育人,构建以初中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而和谐的人作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强化德育,重视艺术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并实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的结合,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通过选择性课程的学习,实现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充分发展。

四、推进学校文化重构,创造学生成长的绿色生态环境。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传承文化,办教育就是办文化。学校应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力,从而变“知识育人”为“文化育人”。在文化传承中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学校要特别加强三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一是重构学生文化。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自学自育的管理体系,建设现代班级,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二是重构教师文化。其核心是优化教师成长的教育生态,提升教师生命价值和工作质量,增加教师工作的科学含量、人文含量、快乐含量和幸福指数,努力建设一支爱生敬业、有激情、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三是要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人文文化环境、个性化环境、生活化环境,一方面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探索无课外课业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评价,取消学生成绩排名,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建立发展性的评价和全方位激励体系,让每个学生每天都有好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快乐指数、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五、借助“互联网+”全方位完成课改的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并全面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当前,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加速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新常态,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是摆在我们每个学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课改必须坚持课改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捆绑式转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同步有效的整合。学校要利用智慧教室、电子书包、流媒体、翻转课堂、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创新,要通过建设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流媒体应用将校园空间的维度拓展到互联网,从而建立线上+线下的学习结构,实现学习时空的开放化、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使“学习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变成现实。还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理念到实践,从工具到文化,全方位完成课堂的升级,打造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出席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2015年全国初中课改现场会的全体代表

2015年10月17日 石家庄

石家庄精英学校

高效6+1课堂模式解读

  精英中学李金池校长作了关于学校改革发展的专题报告,全面解析了精英中学逆势崛起的历程,和大家分享了精中的各项发展成果。尤其重点介绍了精英中学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创立、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这一模式集众家之长于一身,体用上海、头取江苏,臂自山东、脑借陕西,魂在精中。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效“6+1”课堂模式

    石家庄精英中学首创的高效“6+1”课堂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现在李校长说,“练”这个环节也可以改为“用”。

   一是导,课堂起点。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方面。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学,教师向学生说明新课要学的内容,并发放《课堂导学提纲》(大约5分钟);

   二是思,自读深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在学生自主学的的过程中老师要勤于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位学生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大约18分钟);

   三是议,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激活学生的思维,保证课堂高效。(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

   四是展,激情展示。小组讨论之后,要进入展示环节,或口头表述,或到黑板上板演。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诱导、激赏、肯定、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

   五是评,点评精讲。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评是精讲,评是拓展,评是点睛,评是结论,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是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讲线索、讲框架。(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

   六是检,检测反馈。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练的环节);

    七是用:巩固迁移、学以致用。这个环节是在自习课进行,让学生练习实际进行习题巩固训练,还有写随笔、小制作之类,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高效“6+1”课堂模式课堂理论依据

1. 构建主义理论。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

高效“6+1”课堂模式课堂特点和优势

1.形态规范。高效6+1课堂规范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形态,使课堂有了一个规范的形态。

2. 管理细化。高效6+1的设计实现了对课堂细化管理,它对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和时间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教师的备课,确保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持续兴奋和适度紧张下的积极思维。

3. 易于操作。高效6+1课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的问题实操化,把实操的问题流程化。

4. 朴实无华。高效6+1课堂具有鲜明的实效性,不装样子,不玩慨念。

高效“6+1”课堂模式课堂的推进策略

1.创新教研形式。

2.先实行小组突破,再规范整个6+1环节。

3.先进行描红、仿影,再进入临写。

4.先要求成形,再要求内涵。

高效“6+1”课堂模式课堂对学生的要求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尊重学生,放手学生,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高分又要高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这里的尊重不等于溺爱,放手不等于放纵,要想达到真正的高效,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行为标准要求更高。

具体细则:

独学环节

1、坐姿要直,头要正,切忌伏桌书写。

2、翻动书本、学案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

3、独学过程不许借用东西,不许问题和交头接耳。

4、遇到与己无关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抬头张望。

5、独学认真思考,阅读教材,参考资料,独立学习,全面完成习题,不能敷衍对待,更不能抄袭他人学案。

6、学案的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规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应付。

合作环节

7、小组合作交流,依由小到大的原则,即对子——分组——整组。

8、交流时声音适度,以双方及组内,听清为准,切忌大喊大叫,小组交流起立时,不要拥挤。

9、学生交流离座,要把凳子轻轻放入桌下,便于交流活动。

10、交流时,鼓励畅所欲言、神采飞扬、各抒己见的积极表现,反对缄默不语、麻木迟钝、人云亦云的依赖心理。

11、严禁假交流,随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机嘻戏、玩耍。

12、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行动要迅速,切忌游手好闲。

展示环节

【展示】

13、展示者提前做好准备,面向全体,讲解时要用教棍等必要讲具,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14、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念答案。

15、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16、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17、板示者书写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听展】

18、听展者,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19、听展者,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20、听展者,盯住展示者和板面认真倾听,不许左顾右盼,不许低头,不许玩笔、尺等各种小东西,更不许暗中做小动作。

21、听展者,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

22、听展者,在展示讲解后根据实情要主动质疑、补充、点评。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不做重复补充、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

23、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要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

24、听展者在移动时,要迅速有序,动腿不动口。

25、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学案填补。

巩固、检测环节

26、在穿插巩固时,组内要互帮互助,做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争取全面收获。

27、在穿插巩固时,认真更改错题,填补遗漏知识点及新生知识点,全面完善学案。

28、达标检测时要严肃认真,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独立完成检测题,真实反馈学情。

洋思教学模式

从“八变”透视“洋思教学模式”的革命性

            -----洋思中学副校长 刘金玉

“洋思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洋思中学针对“(学校)即将面临倒闭,学生厌学、辍学、转学现象极为严重,家长、社会意见很大”“课堂存在严重的‘低效、无效、负效’现象”之实际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洋思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收效显著。洋思中学“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学生超过10万”,成为自2001年始进行的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也于2014年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匡山书院手机端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