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书院教研简讯】听王家文老师的素材班会课有感

 二维码 2

听王家文老师的素材班会课有感

梁士川

     暑假期间,我们八人一行来到了美丽的厦门参加班主任培训,聆听了王家文老师的素材班会的研究报告,觉得获益良多。素材班会其实我们都会上,而且也都会去网上找一些素材如图片、视频等资料,作为班会课的佐料,但是王老师他穷十年之力,孜孜不倦地搜集和整理。十年,也许绝大部分人就在这平凡而忙碌中度过了,而王老师却用这十年做成了一件大事,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作为中国素材型班会课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王老师十年如一日地收集班会课的素材,并享受其中的乐趣。这份坚持,源于他对学生深深的爱。他是一个收集素材的专家,也是一个整理素材的高手,他拥有自己的班会课素材资料库:视频、歌曲、墙报、标语、课件等,或让人感动、发人深思、令人振奋,而所有的材料,都经过百般锤炼。经过11年的积累,他所收集的素材估计已经足够使用三年不重复。在他看来,班会课要注重内容,切忌“花架子”,班会课所选取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令学生震撼才有成效。为了激励学生努力,他把大学生招聘会的现场图片下载下来,人山人海的场景,那种人如沧海一粟的竞争现实,一下就将学生拉回到班会课课堂。他从不采用说教式教育学生,而是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去查找能帮助学生的素材并恰到好处地配上相应的音乐,使学生看着、听着舒服并乐意接受。真实的素材,加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每堂班会课都会深深感染在场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听他讲座的我们。               

    我觉得王老师的班会课的秘密其实就在于“煽情”,调动学生的情绪,其中包括进步、感恩、勇气等等,这些情绪上的感染尽管不能支撑很久,但是经常开这样的班会总是会有效果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今天,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反感的抛弃的甚至调侃的对象,以前那些革命道理政治理论道德说教在今天已经苍白无力了,而学生们的情绪深深地藏在他们的内心不肯表露半点,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之成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动力,这比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有效。当然,情与理是结合在一起的,煽情之后如果没有一定的道理,那么这种情绪迟早会有榨干的时候,感情因素和理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才更为有效。

    对于这一点我也曾深深地体悟过。上周六的晚上十一点多了,忽然手机响了,是一个学生打来的电话,情绪低落,有点悲观失望的样子,手机信号不太好,我估计她在那边是哭着说话的,我当时就懵了,平时跟学生聊天还可以,但是要真正安慰一个情绪低落的学生我还真的有点捉襟见肘,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多想,因为如果不马上让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肯定会出事。我冷静了几秒钟,开始东拉西扯,分散他的注意力,我开始给她讲了我的日常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比如“发泄小游戏”等等,接着给她讲了我考研的状态和经历,果然她平静了了很多,于是开始帮她解决问题,当然不可能全部解决,问题要从具体的入手,解决一件是一件,不要试图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开始讲道理,最后把道理讲通了,她的情绪平稳了,我听着电话那头传来了一阵欣慰的笑声,那一刻,我真的很开心,尽管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我觉得至少解决了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技巧就在于触情和说理。

    素材班会其实很多老师都会上,而且也都会去网上找一些素材如图片、视频等资料,作为班会课的佐料,但是王家文老师之所以成为全国知名的班主任,原因就在于他穷十年之力,孜孜不倦地搜集和整理,说到底,他是一位有心人。十年时间,对于年轻老师来说,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老教师,可能他们体会更深。十年,也许就在者平凡中忙碌地度过了,时间就是这么不经意地溜走了,王老师却用这十年做成了一件大事,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总以为事业刚刚开始,殊不知,时间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今年没有留心,明年没有留心,几年后依然平庸,碌碌无为,我一直在想,一定要做点什么也许现在,我应该成为一个有心人,注意搜集材料,各种各样的有助于教育的材料,几年之后,虽然不能成为“王家文第二”,但是总会有一些收获的。

       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王老师没有传授他的“道”,而是讲述了他的“技”。《易经》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是对立的,道是形而上的决定事物本质的东西,是不可见的抽象的,器则是具体的知识或者技能。在古代,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都崇尚道,反对器。例如孔子,他曾经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能发挥一种作用,《论语》中有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弟子樊须向孔子打听种庄稼和园艺的事情,孔子很生气很生硬地拒绝了他,并且说樊须是个小人。孟子同样也持这种观点,《孟子》一书中就有一则非常经典的“孟子见许行”的论述。且不论孔孟思想的现代意义,单就“道”和“器”来讲,古人其实还是崇尚道鄙弃器的。同样,对于教育来讲,也有一个“道”与“器”的问题,所以,在学会王家文老师的素材班会之前,首先要问一问,教育的“道”在何处?在我看来,教育的最大的“道”就在于“爱心”,如果有了这一点,再辅之以恰到好处的“技巧”,那么这个人离教育专家的距离就不远了。所以,王老师是在默认了这个“道”的前提下来阐述他的教育理念的。

    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风采,学习名师的经验。听王老师的班会课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在聆听一首动人的歌。在欣赏的时候,你已经在浑然不觉中悄悄的改变。教育是唤醒,教育是激励。唤醒的是沉睡的心灵,激起的是奋进的勇气。

     听了王老师的素材班会的研究报告之后,我感触很多。这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如何调动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做好这个班的统帅打开了思路。非常感谢王老师!



匡山书院手机端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