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之文献综述撰写

 二维码


文献综述模板

1.开篇总述整个文献综述内容,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表明本课题的价值。

2.相关政策研究(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撑)

具体内容:写出第1个、重量级最新政策中提及课题研究主题的内容。

3.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主题研究进展如何,本课题是否有研究必要性以及研究的启发性)

具体内容:以何种方式、什么样的检索内容,检索出多少篇文章。整理、加工后发现现有研究的研究情况是如何的。

4.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选择1/2个相关理论进行支撑即可,重点描述。

5.现有研究评述(整个文献研究的价值及为本课题提供的思路)

具体内容:现有研究情况、现有研究不足、本课题总的研究思路。


案例1研究主题——区域高中特长生的培养实践研究

二、研究综述

在基础教育界特长生似乎是被广泛关注的特殊群体。然而,课题组通过CNKI查阅文献却发现,相关研究鲜见且非常零散。综合来看,已有研究多是从校本角度,对“特长生”的特征和培养策略进行经验总结,目前尚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和理论解释。

1.关于特长生的研究现状

1)关于特长生特征的研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的相关要求和指示,学校、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对特长生的选拔、培养与研究。海河中学(1986)提出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分类推进培养工作;冯金龙(1993)认为,特长生是具有某方面优势的学生,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活动来进行特长生的培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后,研究者对特长生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看,特长生主要指“体育特优生“艺术特优生,且研究集中于特长生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和学业成绩等方面

周密(2013)对高中艺体特长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为了顺利高考害怕失败,即艺体特长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为成就动机。熊映芳(2014)对高中艺体特长学生与非特长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比较研究发现,艺体特长生的自我导向学习显著低于非特长生明确提出艺体特长生的培养要从提高其自我导学性出发。李岳燕(2015)进一步对高中美术特长生认知风格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术特长生中,场独立性学生人数与年级成正比,即年级越高,场独立性的学生人数越多;认知风格对英语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场独立性学生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管格和邱晋军(2008)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调查发现,55%的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和升学压力而选择成为特长生,90%的体育特长生文化成绩处于班级的中下水平。对艺术特长生的研究亦表明,艺术特长生普遍存在文化课成绩较差的情况(王清周2003)。由此可见,特长生似乎都存在文化课成绩较差的情况。

2)关于特长生培养的研究

就特长生的培养策略而言,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转变教学观念与方式。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特征,综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如依据体育、艺术等特长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教学(黄耿东2016)。其二,理论与技能并重。对特长生的培养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技能学习,以更好的发展专业技能。如田径特长生,既要认识到田径练习的规律又要学习田径的规范动作(管格邱晋军2008)。三,文化课与专业课培养并重。高考文化课成绩对特长生有一定要求,由此在培养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协调安排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张广利2016朱礼平2016)。

此外,黄启林(2002)将学生内在兴趣、需求及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认知加工偏好作为特长教育的理论依据,基于此探索出特长教育的管理模式。

2.关于特长生的相关理论

关于特长生,目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解释。相比较而言,认知风格理论一定程度上可供参考。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指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类型,个体在认知风格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维特金(1940)提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个体对外部环境()表现出不同的依赖程度。场独立性的个体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依赖较大,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认知中具有优势;场依存性的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具有较大依赖,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两种认知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在学习特、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中,如场独立性学生喜欢学习一般原理,知识概括化程度较高,场独立性与数学能力存在正相关,更偏向从事理论研究等工作;场依存性学生善于知觉分析,更偏向从事重视人际关系的工作。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在归类状态和静息状态下,不同认知风格的被试其脑区激活程度具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整体型个体更多激活右侧边缘系统(如海马旁回),分析型个体较多激活右侧额上回和双侧额内侧回(叶卓尔等,2011)。进一步表明,认知风格稳定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偏好,使得学生在信息加工、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

3.已有相关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有研究对特长生的概念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更多从经验层面对特长生特征进行描述,证据支撑力度不强。以或+特征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近5年的文献,命中70篇,其中经验描述性的文献(无调查数据、引用统计数据等)为64篇,占总篇数的91.42%

,更多从学校层面来探讨特长生的培养策略,未从区域层面来建构特长生培养模式由于不同学校情况不同,某所学校特长生”的培养策略难以直接移植到其他学校,导致区域层面的特长生培养工作难以推进。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对特长生的特征以及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存在研究范围狭窄、缺乏实证支持、共同性特征研究较少等不足。基于此,我们自20149月成立课题组,对特长生”培养进行顶层设计,从特征、选拔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专题化、系列化和科学化的区域性探索。这不仅为区域性特长生培养提供比较可靠的实践依据,而且,为我国特长生”群体的教学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案例2:研究主题——区域普通高中学生艺体素养培养

二、研究综述

课题组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关于区域性高中学生艺体特长培养的研究鲜见且零散。综合来看,已有研究多从校本角度对艺体学生培养策略进行经验总结,目前尚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和理论解释。

1.相关政策研究

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2015年,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教体艺﹝2015﹞5号)要求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的特长激励。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文件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由此可见,国家既有针对全体学生艺体培养要求,也有针对部分潜质学生的特长发展要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题组通过中国知网以“艺体特长、培养”为关键词进行国内文献检索,共检索出200余篇文献。对所得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类后发现目前关于高中学生艺体特长培养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艺体学科核心素养层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艺体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层面思考(王一钦,2018;赵富学,王云涛,2019;皮燕琪,2019);(2)艺体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究,此类研究主要是以艺术、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为主(欧阳芬莉,2018;刘景彪,2019;柳小芳,2019);(3)艺体特长生培养模式的研究,集中于学生在艺体某一领域成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培养模式探讨(李炜,2015;侯晓东,2016)。

对国外艺体特长培养的文献来看,法国设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每周学5-9小时,与法语、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同样计算分数。捷克普通公立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当一些学生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天赋或者特长,在某些科目上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一经发现,就会主动推荐学生转入有相应特长的学校学习(孙希有,2006)。

3.研究理论基础

关于学生艺体的培养,目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解释。相比较而言,多元智能理论一定程度上可供参考。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intelligences)由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智能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及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它们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主要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上述观点为不同类型学生艺体素养培养的研究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

4.现有研究评述

从已有研究来看,专家学者关于艺体培养的研究大多关注在升学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成绩与学业成绩,加强管理等某一层面的研究,或者是在核心素养下,提高体育艺术课堂效果等的研究为本课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启示作用。但存在共同性特征区域性研究较少等不足。鉴于此,本课题基于绵阳高中学生艺体培养现状和需求,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具有绵阳特色的高中学生艺体培养模式,为区域普通高中学生艺体培养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案。


匡山书院手机端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